1997年6月,特意对农民图书需求进行调查的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同志,在山东泰安市郊区后省庄村,经历了令他们难忘的一幕:农民高级农艺师焦成泗捧出两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,对他们说,这可是为咱农民立了功的书啊。这两本书,一本是1959年版印制精美的《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》;一本是1983年版由著名画家董希文之女董一莎女士设计封面的《小麦个体发育》。
像这样在农民中扎了根的书,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何止百千。中国农业出版社社长蔡盛林认为,农业出版社就要为农民出好书。从1958年建社到今天,中国农业出版社已走过了整整40年的风雨历程,出版各类图书17000余种,总印数达4亿多册,“八五”期间共出版新书3100余种。1993年,这家出版社获得了农业部授予的“坚持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优秀出版社”荣誉称号,受到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表彰,进入全国首批15家“优秀出版社”的行列。
中国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,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。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,农村图书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市场,又是一个急需指导,应优先发展的市场。
让厚道务实、生活并不宽裕的农民读书,第一道坎儿就是“书价”。今天,在中国农村许多与黄土地打交道的农民记忆中,仍记着那套“一个鸡蛋买一本书”的《农村实用科技文库》。这套80年代初风靡中国农村大地的丛书,发行了一百多万册,现在谈起来,老百姓仍念念不忘:不就是那一两毛钱一本,能揣在口袋里上工的书。
时过境迁,市场上这种便宜的书,已不多见。纸价贵了,工费涨了,变化中,没变的是农业出版社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,出版低价位图书的追求。追求低价位,让老百姓都买得起,这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图书一贯的出发点,也是农业版图书整体价格形象的基础。
翻阅农业版的图书,真令我们惊讶。拿起一套1985年版本的《农村科技文库》丛书,我们随意看了其中一本的标价:一个印张,20千字,0.14元。我们又随意翻阅1998年出版的一套丛书《中国农村书库》中的一本《樱桃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》,4.5印张,4插页,4.3元,平均一个印张不到一元钱。价低的不仅这一本,整套丛书的定价,含封面每个印张0.95元,不含封面每个印张0.85元。农业出版社孙林副社长介绍说,1996年、1997年重印的新的农村实用科普读物定价都保持在一个印张一元左右,这个价格都低于1996年全国图书出版一个印张的平均价格1.2元。
农业社的同志们知道,依然靠土里刨食的农民,挣点钱不容易,花钱买书值,才能让他们肯掏腰包。为此,在文字编排上,出版社遵循紧凑的原则,不浪费版面,节省成本。在印制上,努力做到装帧适当、讲究质量。为保证纸的颜色白而不透,出版部与沧州造纸厂的技术人员反复研究,用自产纸浆生产出色白纸韧价低的书页。在保证质量的同时,保持了出版物的低价位。
农民干活可以,读书可难。
为农民出书,无论是书名的选择、小标题的设置还是问题的提出、解答,一定要让农民一看就懂,一学就会,这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为农民出书矢志不渝自觉坚持的又一个原则。
为了让农民看得懂,在写作、编辑、审稿等各个环节,农业社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。编辑把《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新技术》书稿递交给领导审阅,当书稿重新回到编辑手中的时候,书名已换成了《无土栽培新技术———蔬菜有机生态无土栽培》。出版社领导的意见直截了当:过去不说,还知道是无机生态栽培,现在加了“有机”两个字,倒让农民读起来含糊了,琢磨半天也猜不出个所以然,哪有“新技术”简单明了!
为读者着想,农业社对作者的选择近乎苛刻。他们提出科研、教学部门的作者必须从事过多年推广工作,有实践经验;推广部门的作者必须有理论功底。出版社领导经常告诫编辑人员,给农民出的书操作性要强,一定要让农民真正觉得书上谈的,都是可以办到的事,要用简单的文字配以必要的插图,将关键技术交待清楚,让农民看了就懂,学了就会。
书看了就得管用,用了就能见效。
一封封纷沓而来的信件,表达了农民对农业社的感激之情。
“要想早日富,一定要买科技书,一用就见效。”安徽省来安县武集乡余永成动情地谈了自己的一番经历:我家栽了百余棵梨树,但由于受梨锈病的危害,不仅产量不高,品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。后来,我买了一本农业出版社出版的《苹果、梨、桃、葡萄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》,这本书帮我找到了梨树发病的根源。病根找到后,我采取了相应的防治对策。结果,梨锈病得到了控制。这年,净收入3000多元,比往年收入增加一倍多。
大田生产、蔬菜生产、家禽饲养、水产养殖、果树栽培……根据科学的进展,农业社这些传统的图书类型也增添了新的内容。国家“八五”、“九五”重点推广的技术,如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技术都及时出现在书中,一本本小书将技术传到农民中间,通过农民的应用,这些技术得以转化为财富。
有了为农民服务的意识,新的选题总是逐渐从农民的需求中产生:农村法制观念淡薄,有必要出版一本《农民法律知识读本》;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潮流,最好组织一套能工巧匠的知识用书;要根据南北方的生态条件,分别出版满足南北方不同需求的图书……
在’98北京图书订货会上,农业社的订货码洋名列所有参会出版社的第12位。别小看了这些数字,与许多码洋更高的出版社不同,农业社的码洋是靠零分碎角凑起来的,这也是中国农民对中国农业出版社的认同。